必威官方网站,Betway必威,必威APP下载
“当非洲、亚洲、欧洲人民坐在一起,读懂彼此的历史与文明,尊重便会生根,和平的国际体系才有根基。”尼日利亚当代中非研究中心主任谢里夫的感慨,道出了论坛“文明互鉴”的关键要义。他提到,“信任”是论坛研讨中的高频词——有了信任,才能实现和谐共处,才能推动教育、历史领域深度交流,让世界远离冲突与霸凌。谢里夫特别援引中国“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的古训,强调历史对认知文明的关键作用:“了解过去,才能理解当下、把握未来。”
将不同文明进行对比分析,是论坛上的鲜明特色。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猪俣健聚焦危地马拉、墨西哥地区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异同,发现二者在“仪式与知识传承”上有着奇妙共鸣:“无论是中国文明还是玛雅文明,文字都不仅是工具,而是与仪式紧密相连,这又和天文历法知识息息相关。”他从考古学研究中获得启示:早期文明中大量的人类协作案例,打破了“文明发展必伴生不平等”的旧认知,“现代文明更需重视协作的可能,而文明互动、知识共享,正是促进协作的重要基础”。
在“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多元模式”为主题的分论坛上,有22位全球考古学家参与研讨,其中11位聚焦中国考古学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另外11位探讨欧亚、美洲文明,形成跨区域、多维度的文明起源研究格局。该论坛发言代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郭伟民表示,本场分论坛参会学者均为深耕田野考古领域的专家,发言内容多元、视野开阔,展现了对文明起源的深度思考。他表示,我们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学术力量。
以“文明演进与历史道路的形成”为主题的分论坛,共设29场专题报告,与会学者立足多元探究方向,共同解读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与发展脉络。该分论坛总结人、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代国玺表示,本场分论坛呈现两大突出特点。其一,学者对新史料的敏感度极高,研究兼具时效性与前沿性——日本龙谷大学副教授中田裕子、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采用了最新公布的材料。其中,戴卫红所使用的研究材料“皇帝北巡之碑”,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的汉文石刻,2025年8月初正式对外公布,足见其研究紧跟史料新动态。其二,当前,学者们对东亚文献数据库建设抱有浓厚热情。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研究员阮苏兰着重介绍了韩国佛教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与规划,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埋藏文化财中心主任马场基则分享了投身日本木简数据库建设的工作方向。这些数据库一旦建成,必将为我们更深入认知中华文明、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提供重要支撑。
聚焦“文明碰撞中的近代中国与世界”主题的分论坛,有34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分享各自研究成果,其间不仅探讨了诸多新课题,更提出了诸多创新性观点。该论坛代表、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研究员米尔泽汉诺夫表示,本场分论坛学者围绕多方面内容展开深入交流:既探讨了文明发展路径与现代化的内涵,强调对现代化重要性的认知,也关注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同时,各方还分享了历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方法与历史观,尤其针对当前世界历史发展的最新进程,深入探讨了如何对其进行定义与研究。
在以“文明多样性与不同历史道路的选择”为主题的分论坛上,10余位学者现场发言。来自亚欧非三大洲的多国专家学者,围绕文明理论构建、文明发展脉络与跨文明比较,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历史道路的选择逻辑等议题进行交流。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黄艳红认为,本场分论坛既有宏阔的理论思考,又有扎实细致的案例研究,为理解全球文明多元共生格局、探寻不同历史道路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学术维度。多位学者分享文明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从国家形态、发展模式等方面,概括中华文明与西欧文明道路差异,同时指出二者当下均倡导合作共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安山结合非洲文明研究,剖析文明定义与研究阶段特征,提出现代文明观念悖论的解决思路;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历史所教授里纳特-希加布基耶夫概述中亚地区部分古代人群的历史。
在以“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与时代价值”为主题的分论坛上,24位来自历史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围绕“东西方接受外来文明:历史文明交流及其启示”“战后世界历史的转折与文明交流互鉴新时期的开始”等话题展开研讨,以跨学科视野为文明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学术思考。多位学者分享了各自的代表性研究。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白玉冬聚焦叶尼塞河畔的中华文明遗存,考据隋唐五代时期中原文化对北方草原的影响,填补游牧族群无文字记载的研究空白。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鲍里斯·古谢列托夫以近二三十年来俄罗斯政治发展为关键锚点,构建欧洲、中国、俄罗斯政治发展对比框架。泰国清迈大学校长助理蓬猜·威素迪萨从东南亚角度切入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突破本土视角局限,探讨东南亚学术界与社会对该倡议的认知、态度及反应,为深化跨区域合作倡议的外部认知研究提供新参考。
在以“文化交融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分论坛上,32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百年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全球视域下的文化交融”等话题提出,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表示,集中研究中华文明的特性和形态应该聚焦于三个重大问题:一是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径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二是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三是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既要揭示中国文明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也要揭示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该论坛研讨中,青年学者从多元研究领域切入,以具体案例为支撑、实证研究为方法,为“历史之路与人类文明的未来”这一议题提供了扎实的学理依据。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聚焦自然环境转型与农业发展,对比中国(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与荷兰17世纪初期的发展进程及差异。他发现,14—17世纪莱茵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路径具有相似性;此后,以这两大流域为代表的中西方历史道路逐渐分野。对二者的发展历程进行对比研究,可为深入剖析17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形成机制、东方农业文明发展特征及中西方社会管理模式差异,提供重要学理依据。
埃及旅游与文物部卡尔纳克孟图神庙首席督察员亨德·阿明·赫莱迪以中国和埃及古文明对比为核心展开论述。他表示,尽管中埃两国地理空间相距甚远,但古丝绸之路作为关键交流纽带,为两大文明搭建了互动桥梁,促使二者形成诸多共性特征。其中,在文字体系层面,古埃及象形文字与中国古代文字具有相似的文明承载功能:既承担记录历史信息、传播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又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书写载体的演进与革新,体现出文明传播方式的共通发展规律。文明的延续与繁荣离不开与外部世界的持续沟通,中埃两大古文明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传承,关键在于两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外交互动与商贸往来,为文明存续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研讨基础上,与会学者立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维度,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视野,围绕人类文明历史脉络与未来展开深入研讨,最终凝聚三大重要共识。其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共同财富,文明优越论、例外论均与历史事实相悖,各文明在发展中形成的独特基因,既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更是破解当代文明困境的关键钥匙。其二,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文明交流互鉴被赋予全新时代使命,已成为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以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历史学不仅要系统梳理文明交流的过往历程,更需从中汲取智慧以指引未来。其三,历史发展道路不存在统一标准答案,每个国家都有权在尊重自身文明传统与人民意愿的基础上,选择契合本土国情的发展模式。